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学风建设|学子风采|品牌活动|党团建设|招生就业|联系我们|返回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教学管理制度>>正文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外语系朝鲜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流程
2020-11-25 15:25  

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总结。为进一步规范论文指导工作,外语系制定了《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外语系朝鲜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流程》,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准备工作

在系主任的指导下,由教研室主任及主任助理主持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为教师和学生讲解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和要求。时间一般为第七学期中期。

二、指导教师确定选题,报系审核。由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及教务员负责统计论文选题,并对选题进行讨论,最终公示,为学生论文写作提供参考。时间一般为第七学期12-14周。

三、公开选题,学生报名,双向选择。由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及教务员负责统计,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确定选题。时间一般为第七学期15周。

四、下达任务书。由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负责,向学生下达论文写作任务书,确定论文写作任务。时间一般为第七学期16-17周。

五、课题调研。由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负责,向学生下达论文选题的调研任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调研给予一定的指导。时间一般为第七学期第18周-第八学期第一周。

六、论文开题报告。由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和审核工作。时间一般为第八学期2-3周。

七、论文的撰写。由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监督工作。时间一般为第八学期3-10周。

八、论文中期检查。由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工作。时间一般为第八学期6-7周。

九、论文结题。由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的结题和审核工作。时间一般为第八学期11-12周。

十、论文答辩。由系主任、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等负责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时间一般为第八学期13-14周。

十一、论文成绩审核。由系主任、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等负责毕业论文的成绩审核工作。时间一般为第八学期13-14周。

十二、论文工作总结。答辩结束一周内,由由系主任、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等负责毕业论文的总结工作。

十三、院级优秀论文评选和推荐。每年的9月20日前,由系主任、助理及教研室主任组织教师评选优秀论文,根据学院相关要求,推荐院级优秀论文。

注:本表的时间只做参考,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朝鲜语专业教研室 2013-3-28

附1: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外语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大纲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外 语 系



本科毕业论文大纲

文经学院外语系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1毕业论文的目的

1.2毕业论文的要求

第二章 毕业论文的实施

2.1毕业论文的选题

2.1.1课题的类型

2.1.2课题的来源

2.1.3选题的原则

2.1.4课题的确定

2.1.5课题的分配

2.2毕业论文课题调研

2.2.1调研的目的

2.2.2调研的要求

2.2.3调研的方法

2.3毕业论文方案的制定

2.3.1制定毕业论文方案的目的

2.3.2毕业论文方案的内容

2.3.3毕业论文方案的要求

2.4毕业论文方案的实施

2.4.1调研阶段

2.4.2转换阶段

2.4.3收敛阶段

第三章 毕业论文的指导

3.1指导教师

3.1.1指导教师的资格

3.1.2指导教师的职责

3.1.3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3.2学生

3.2.1学生的资格

3.2.2学生的任务

3.2.3对学生的要求

第四章 毕业论文的撰写

4.1撰写规范

4.1.1 基本要求

4.1.2 毕业论文内容的撰写要求

4.2 打印排装要求

4.2.1 排版要求

4.2.2 标注

4.2.3装订要求

4.3 撰写步骤

4.3.1拟写提纲

4.3.2撰写初稿

4.3.3.修改定稿

第五章 毕业论文的成绩考核

5.1毕业论文的评阅

5.1.1指导教师评阅

5.1.2评阅人评阅

5.2毕业论文的答辩

5.2.1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5.2.2答辩委员会的职能

5.2.3答辩工作程序

5.2.4 答辩时间要求

5.3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5.3.1评定方法

5.3.2评定要求

5.3.3评分标准

第六章 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

6.1组织领导

6.1.1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职责

6.2工作程序

6.3文档管理

附件:

A1 毕业论文封面(中文)

A2 毕业论文封面(英文)

A3 作者声明

A4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A5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A6 目录

A7 谢辞

B1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

B2 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书

B3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B4 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C1 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统计表

C2 毕业论文情况汇总表

D1 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文科)

D2 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分表

D3 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记录表

D4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D5 系优秀论文推荐表

D6 系推荐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登记表

第一章 总 论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进行实践的过程及取得成果的反映和标志,是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所撰写的学位论文,展现作者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或提出的新见解,反映作者具有的科研能力和学识水平。

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总结。毕业论文是学生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依据。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则不能毕业,不能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毕业论文成绩为及格以上(含及格)且其他课程成绩达到要求者方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1.1毕业论文的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2.使学生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设计、绘图、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查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基本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使学生树立树立严谨、负责、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作风。

1.2毕业论文的要求

1.外语本科专业学生均要完成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外语毕业论文应用所学专业外语撰写。



第二章 毕业论文的实施


2.1毕业论文的选题

2.1.1选题的类型

外语论文包括语言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已有语言理论的拓展;已有语言理论、假说的验证;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学作品评价及作家研究;中外文化和对比研究等等。

2.1.2课题的来源

1.指导教师的科研或学术探讨课题。

2.教师或学生富有创新和实际意义的自拟选题等。

2.1.3选题的原则

1.必须符合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的科研和专业基本训练。

2.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外语教、学和应用的实际,增加选题的应用价值。

3.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

5.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6.同一届毕业生选题不得重复。

2.1.4选题的确定

1.选题工作一般应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

2.选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但须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

3.由系指定1~3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进行审题。

4.由教研室汇总后统一报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批,批准通过者方可列入选题计划。

2.1.5选题的分配

1.选题计划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填报《毕业论文选题报告》(附件B1)。

2.选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选题由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3.系选题分配结束后,按统一格式(见附件C2)汇总后报教务部备案。

2.2毕业论文选题调研

2.2.1调研的目的

1.了解选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通过调研,使学生深入了解所研究的课题,前人做过哪些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哪些途径、方法可以解决,以便确定论文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3.填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附件B3)。

2.2.2调研的要求

1.要求学生尽可能利用一切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的数据、图表和文献资料等。收集的资料要全面、准确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以指导选题方案的确定。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调研任务。

2.2.3调研的方法

1.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的学术杂志、图书等文献资料,以了解前人的成果和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扩大研究的视野和视角。

2.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索取有关资料和信息。

2.3毕业论文方案的制定

2.3.1制定毕业论文方案的目的

1.学生要对将进行的工作任务有一个全面的设计、计划,对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实验预期结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

2.供指导教师审查,让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以避免因设计的不合理而影响篇论文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以及研究方法不科学现象的产生。

3.可作为学生在开题工作中检查工作内容和进度的标准,除一些任务因特殊困难难以完成外,一般应按计划完成任务,以达到研究目的。

2.3.2毕业论文方案的内容

1.完成研究所需的全部文献资料数据等。

2.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需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预期结果等。

3.研究的具体步骤或程序。

2.3.3毕业论文方案的要求

1.要在充分而全面地了解所选论文题目、较完整地写出文献综述后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方案。

2.撰写毕业论文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本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以及所掌握的有效文献资料,认真分析论文(设计)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使得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3.撰写设计方案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及连贯性。避免丢三落四,自相矛盾。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论文方案应尽量简单、明了、科学。

2.4毕业论文方案的实施

2.4.1调研阶段

其任务是对设计目标及实现目标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和预计会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2.4.2转换阶段

其任务是构思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各种方案,并提出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该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2.4.3收敛阶段

其任务是将设计者在构思中所提出的各种设计方案,收敛成最佳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方案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效果以及能否顺利进行。














第三章 毕业论文的指导

3.1指导教师

3.1.1指导教师的资格

1.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经系领导小组批准。

2.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业务水平高、教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校外指导教师资格必须符合学院相关规定,由系领导小组审查、认可。

3.1.2指导教师的职责

毕业论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个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论文过程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提出毕业论文选题。

2.根据选题的性质和要求,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附件B2),并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

3.向学生介绍进行毕业论文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为学生介绍、提供有关参考书目或文献资料,审查学生拟定的设计方案或写作提纲。

4.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实验研究、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项工作。

5.在毕业论文内容上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如文献综述、选题报告、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毕业论文撰写等。

6.按时完成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的审阅,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7.必须在学生答辩前审查完毕业论文,并认真填写毕业论文考核评语。(见附件D4)

8.实事求是地向答辩委员会写出对学生工作态度、能力、毕业论文水平、应用价值等评语、意见和建议。

9.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10.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定期对学生进行答疑。

11.将学生毕业论文全部材料整理,交系归档。

3.1.3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1.要端正指导思想,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要善于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违纪学生要及时进行帮助教育。

3.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作好准备工作。

4.因公或因病请假,应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请假一周以上者,须经系主任并报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同意;超过四周者,应向学院领导申请及时调整指导教师。

6. 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15人。

3.2学生

3.2.1学生的资格

申请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必须修完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达到或预期达到规定的学分。

3.2.2 学生的任务

1.接受毕业论文任务后,拟定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填写毕业论文选、开、结题报告。

2.认真按照工作计划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调查、实验研究等,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3.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并按时交由指导教师评阅;按指导教师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以达到质量要求并定稿。

4.答辩前7天,将毕业设计(论文)定稿交答辩小组。

5.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按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6.负责将本人的毕业论文所有资料整理后交指导教师以备存档。

3.2.3 对学生的要求

1.要高度重视设计(论文)工作,并明确其目的和意义.

2.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要尊敬老师、团结互助、虚心学习;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3.严格遵守学院、系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外进行论文的调查要遵守所在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

4.在毕业论文期间,实行考勤制度。请假要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按学院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5.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严禁抄袭他人毕业论文 (设计)和已发表的成果或请人代替完成,违犯者按作弊论处。

6.主动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工作情况,主动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和指导。

7.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论文任务。如无十分特殊原因或因个人原因延误答辩,后果自负。

8.完成毕业论文之后,应按有关规定将毕业论文整理好,交由指导教师评阅。答辩结束后,要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时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

9.毕业论文2份交系收存。

















第四章 毕业论文的撰写

4.1 撰写规范

4.1.1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必须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 论文应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文字规范,结论合理。

3.外语毕业论文(设计)应用外文撰写,5000词以上,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0篇。

4.1.2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撰写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文本一般包括:前置部分、主体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页,中文和英文内容摘要、中文和英文关键词、目录和致谢,有的高校还要求有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后置部分包括尾注和参考文献目录。

1.目录:目录按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附录等的序号、标题和页码组成(不包括原创性声明),另页编排在摘要的后面。

—章(一级标题)的序号应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如1.0。

—正文二级标题(节)及二级以下标题也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如1.1、1.1.2等,目次页应列出这些标题、序号、页码。

—章节的标题必须与正文中的标题相一致。

—目次间的行距为1.5行,但同一目次换行时应为单倍行距。

—每一章序号和标题的字体用Arial黑体12pt加粗,其余的序号和标题用Times New Roman 12pt。章节必须逐级缩进,页码必须右对齐。如图4.1所示。

图4.1 目次页

2.标题:论文题目要求简洁、确切、鲜明,有概括性,不宜超过20个词,如果有些细节须出现在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题目应有外文和中文两种形式。

3.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完整的、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因而必须具有自含性,即:读者即使不阅读论文的全文也可以从摘要中获得必要的、与论文等量的信息,以判断有无必要阅读全文。摘要一般应包括:

1.研究题目的选择理由和目的;

2.研究的方法或者过程;

3.研究的发现或者成果;

4.结论。

用英文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应符合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通行标准,英文摘要长度:不超过350个单词,中文摘要一般在150字左右,也可稍长。中英文摘要均不得包含任何数学公式、表格或示意图,不得包含非公知公用而又未加解释的缩略语、字符、代号。摘要不另加注释。

关键词是能精确概括论文中心内容的词或短语,置于摘要之后。关键词应有高度的概括性,数量一般为3-5词。中文摘要、关键词的内容、格式要与外文完全一致,语言应流畅。

4.主体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引言:引言是一篇论文的开始,对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应力求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引言的基本任务是:以明白的语言告诉读者你要写什么为何选这个题目(其意义何在)和计划怎么写,以及可能或想要得出什么结论,即论述论点。引言部分必须实现两个主要目标:①建立一个供读者参考的基本框架。向读者透露论文的要点,简述论文的目的、意义以及将会利用什么证据和运用什么逻辑推理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包括界定相关术语、综述现有观点和(或)争议,即简述本选题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另外引言要写的简明扼要,篇幅应适中不宜过长。

2)本论: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对具体问题的论证或对研究的问题的分析和作答。

文献综述:主要对本选题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进行较详细评价,旨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以说明本选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研究设计(实证研究):具体阐述研究的问题、对象、方法、步骤以及每步骤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要回答的问题。

论证或问题作答:论述性论文主要是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论证,重点在充分阐述论文提出的观点。实证性研究的论文主要是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便回答论文中提出的问题。

3)结论(结语):主要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概括说明论文的研究结果或结论和价值,指出创新点,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论文主体部分的格式要求:

—每一章都必须另页开始,页码则续写;

—标题(即一级标题):全部字母大写,Arial加粗;

—二级标题(节标题):Times New Roman加粗;每个词首字母均应大写

标题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所有标题均应左对齐;二级以下的标题Times New Roman加粗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必须大写,而其余词的首字母,除了专有名词以外不必大写;

5.注释:在毕业论文中有个别名词、引文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在正文中需要说明之处用标号①、②、③采用上标形式注明,然后在文外根据标号顺序做出注释。一般分为脚注(注释的内容置于当页的最下方,用正线与正文隔开)和尾注(注释的内容置于正文后)两种。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参考文献一般不低于10篇,并须标注页码。

7.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例如,调查问卷等。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均须另页起头,均须有序号(如Appendix I、Appendix II等)和名称。附录的序号、名称和页码都必须包括在目次页里。

8.谢辞:在毕业论文中,一般应有致谢(或称感谢、谢辞等)。致谢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撰写过程中曾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同学等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学术道德和思想境界。

(以上见附件A1-7)

4.2打印排装要求

4.2.1排版要求

毕业论文必须按照规范要求,使用电脑打印。

1.文字

论文中汉字应采用《简化汉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标点符号使用要遵守GB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

2.页面设置:纸型为A4,上下页边距为2.54cm、左边距为3.0cm、右边距为2cm。

3.页眉页脚:根据选题类别加“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字样,字体为隶书三号居中,页眉距边界2cm;页码使用阿拉伯数字小五号底端居中。

4.封面:使用统一的封面(附录A.1)。封面上的题目用二号黑体,可分行打印。其他用四号。

5.目录:“CONTENTS”为三号Arial加粗居中。下空一行打印章、节、小节标题及其开始页码,每一章序号和标题的字体用Arial黑体12pt,其余的序号和标题用Times New Roman 12pt。目录标题之间的行距为1.5倍行距,无设置值;一级目录顶格书写,二级目录左缩进一个字符,三级目录左缩进二个字符。目录页无需加页码及页眉。

6.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左起空两格用小四号打印“摘要:”,加粗作为标识;顺接“摘要:”,用五号单倍行距同行打印摘要内容,转行顶格。

摘要下面,左起空两格用小四号打印“关键词:”,加粗作为标识。关键词的内容为五号。数量一般为3—5个,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依次排列,行末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7.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左起空两格用小四号TimesNew Roman字体打印“Abstract”,加粗作为标识。内容使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转行顶格。

英文摘要下面,左起空两格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小四号打印“Keywords”,加粗作为标识。内容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各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依次排列,行末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8.正文:

1)标题及正文:各层级的标题样式及题序与目录一致,正文用小四号,固定行距18磅(不包含标题)打印。

2)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如:表15),也可以每章单独编序(如第二章的第五个表表示为:表2.5),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

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文字、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表序和表名之间空一格,表题末尾不加标点。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论文位置应一致)。若有附注,写在表底线下左侧。仅有一条附注时写成“注:”;有多条附注时,附注各项的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例如:“注1:”。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表题用五号黑体,表内文字用小五号,西体及数字用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附注用小五号。

3)图

插图要精选。图序可以连续编序(如:图52),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第六章的第八个图表示为:图6.8),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名前加‘附图’字样。毕业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凡手绘图形一律用碳素笔在硫酸纸或复印纸上誊描,并标上图题,然后贴附于论文适当位置或附录中,要求图面整洁、比例适当;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

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图序和图名之间空一格,末尾不加标点。图注或其它说明应置于图题之上。

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至次页最前面。

图题用五号黑体;图内内文字用小五号,西体及数字用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图注用小五号。

4)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且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0.50:2.00不能写作0.5:2。

9.注释:使用尾注时,“注释”二字用三号黑体,居左打印,独占一行。内容用小四号,文中标号用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格式;使用脚注时,注释的内容使用五号。

10.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四字用三号黑体,居左打印。内容用小四,文中标号使用Times new roman上标格式。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应按英语字母和汉语拼音的顺序列全,先英语文献后中文文献,一律放在文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4.2.2标注:

文献的标注包括正文内的文献引用和正文后的文献著录两种。文献引用必须注明出处,这直接反映论文作者对所涉领域的把握和治学态度。正文中的文献引用统一遵循MLA格式(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正文后的文献著录则应按照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进行著录。学位论文撰写人应该根据要求,格式上做到前准确无误。

1.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

MLA格式通常采用圆括号标注的注释方式。括号内提供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姓氏和页码,中间用逗号隔开,括号置于引号之后、句号之前。如果在引用时作者的姓氏已经出现在正文中,括号中则不再重复作者姓名:

Graff defines his recent book, Professing Literature, as“a history of academic literature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

直接引语都必须标明页码,以便读者查找。

如果仅仅指作者或著作的标题,而无具体引用的文字等内容,则无需括号标注,因为读者可以在正文的参考文献目录中找到相关信息:

Slade and Perrin’s revision ofForm and Styleincorporates changes made in the 2003 edition of theMLA Handbook.

括号标注法在正文和引语段中的使用见图4.1和4.2

图4.1:括号标注在正文中的使用方法

规范:

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 33).

不规范:

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33)

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33).”

图4.2:括号标注在引语段中的使用方法



2.正文中的引语

1) 用方括号(square brackets“[ ]”)和省略号(ellipses“…”)标明更动原文的地方。

2) 短于三行的一句或者短于一句的引语应该写入正文,并且用双引号标明。

3) 双引号表示直接引语,单引号只用来标注引语中的引语,如图4.3所示。引语不得使用斜体或粗体来表示。

图4.3:正确使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正确:

Researchers claim that the “question of indefiniteness does not arise for non-referential noun phrase” (Li & Thompson, 1981: 129).

错误:

Researchers claim that the ‘question of indefiniteness does not arise for non-referential noun phrase’ (Li & Thompson, 1981: 129).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引语仅仅只有一个单词),如图4.4所示句末、小句末的句号和逗号都必须放在引号之内(无论单引号还是双引号);冒号(“:”)和分号(“;”)都必须放在引号之外;引文是疑问句则问号应放在引号之内,否则问号(“?”)应放在引号之外。

4) 三行或以上的引语作为独立的引语段(block quotation)。

5) 引语段用单倍行距,但其首行和末行应与正文空1.5行。

6) 引语段左右两边均应较正文缩进5格或1个制表符(TAB)的距离。

7) 如果引语段原为一自然段,则其首行应进一步缩进4至5格或1个制表符的距离。

8) 引语段的段首和段尾不得使用引号。

9) 引语段的字体必须与正文相同。

10) 正文中的非英文引文应提供英文译文。如图4.5所示。

图4.4:双引号与其它标点的位置

规范:

A silver dome concealed the robot’s “brain.”

正确:

Hakuta (1976) found two types of error in the subjects’article usage and he termed them“error of omission”and “error of commission.”

正确:

Where does Whitman speak of “the meaning of poems”?

不规范:

A silver dome concealed the robot’s “brain”.

错误:

Hakuta (1976) found two types of error in the subjects’article usage and he termed them“error of omission”and “error of commission”.

错误:

Where does Whitman speak of “the meaning of poems?”



图4.5:非英语短句或词语英语翻译的格式

规范:

Learners of Spanish tend to overuse certain idiomatic expressions, e.g.,irse todo en humo(“to go up in smoke”).

规范:

Some translators emphasized the concept of信(“faithfulness”).

不规范:

Learners of Spanish tend to overuse certain idiomatic expressions, e.g., “irse todo en humo” (“to go up in smoke”).

不规范:

Some translators emphasized the concept of “信” (“faithfulness”).

3. 正文中文献引用的规范:

1) 引用整篇文献的观点:

引用整篇文献(即全书或全文)观点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者的姓氏在正文中没有出现,如:

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e were polar opposites, not only in their personalities but in their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writing (Taylor).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的姓氏已在正文同一句中出现,按MLA的规范不需要使用括号夹注,如:

Taylor claims that 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e were polar opposites, not only in their personalities but in their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writing.

2) 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引用中文著作或者期刊,括号夹注中只需用汉语拼音标明作者的姓氏,不得使用汉字,如:

MLA:(Zhu,2000:12)

3) 引用文献中具体观点或文字

引用文献中某一具体观点或文字时必须注明该观点或者该段文字出现的页码,没有页码是文献引用不规范的表现。若作者的姓氏已在正文同一句中出现,则不需要在括号夹注中重复。如:

Graff defines his recent book,Professing Literature, as“a history of academic literature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1).

4)引用多位作者写作的同一文献MLA

2-3位作者:

Among intentional spoonerisms, the “punlike metathesis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may serve to weld together words etymologically unrelated but close in their sound and meaning” (Jakobson and Waugh304).

如果是三位作者,在括号夹注中应用逗号分隔他们的姓氏,如:(Alton, Davies, and Rice,2000:56).

4位或4位以上合著:

The study was extended for two years, and only after resultswere reviewed by an independent panel did the researchers publish their findings (Blaine et al., 2000:35).

注意在MLA格式中规范的括号夹注中须使用“and”与而不得使用“&”。

5) 引用同样姓氏的不同作者

假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者有同样的姓氏,则括号夹注中应同时使用他们名字的首字母,如:

Although some medical ethicists claim that cloning will lead to designer children(R. Miller, 2000:12), others note that the advantages for medical research outweigh this consideration(A. Miller, 2000:46).

引用中文著作或期刊时同姓作者的情况较多,应在括号夹注中使用他们名字的首字母加以区分,如:

MLA:(S.R. Wang, 26) (J.X. Wang, 30)

6) 引用团体作者

引用团体作者的作品,括号夹注中应使用团体的名称,如:

It was apparent that the American health care system needed“to be fixed and perhaps radically modified”(Public Agenda Foundation, 2000:4).

7) 引用无作者文献

引用无作者文献,如果文献标题没有出现在正文里,则括号夹注中应使用该标题或者(如果标题过长的话)使用该标题中的关键词组,如:

An anonymous Wordsworth critic once argued that his poems were too emotional(“Wordsworth Is a Loser”,1990:100).

8) 引用书信、谈话中的观点或文字

书信和谈话(含电子邮件、访谈、电话等)无法在正文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但应该在正文中使用括号夹注的方法注明出处。例如:

Jesse Moore (telephone conversation, May 12,1989) admitted the need for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therness expressed in the work.

9) 引用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

按MLA规范,引用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时,在括号夹注中应加入文献标题中的关键词组,如:

Lightenor has argued that computers are not useful tools for small children (“Too Soon”, 2007:38), though he has acknowledged that early exposure to computer games does lead to better small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Hand-Eye Development”,2010:17).

或者

Computers are not useful tools for small children (Lightenor,“Too Soon” 38), though he has acknowledged that early exposure to computer games does lead to better small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Lightenor,“Hand-Eye Development”,1998:17).

或者

Lightenor has argued that computers are not useful tools for small children, though he has acknowledged that early exposure to computer games does lead to better small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Too Soon”, 2000:38and “Hand-Eye Development”,2001:17).

10) 同时引用不同作者的多篇文献

括号夹注可以包括不同作者的多篇文献,文献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注意分号的使用),如:

The dangers of mountain lions to humans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Rychnovsky, 1998:40; Seidensticker, 2000:114; Williams, 2005:30).

在MLA的规范中,如果不同作者的多篇文献过于冗长,则不用括号夹注,而使用脚注。

11)引用非直接文献

论文应尽可能避免使用非直接文献(即二级文献secondary source),但在无法找到直接文献(即一级文献primary source)的情况下,引文可以从非直接文献中析出,例如:

Samuel Johnson admitted that Edmund Burke was an“extraordinary man”(qtd. in Boswell 2: 450).(注意:“qtd. in”中的字母“i”不得大写。)引用非直接文献以后,在正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中只需列入该非直接文献的条目(即上述实例中的“Boswell”)。

12) 引用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

按MLA的规范,有几种情况括号夹注内不标页码。

a. 在引用剧本时应标出引文的幕、场、行,如:

In his famous advice to players, Shakespeare’s Hamlet defines the purpose of theater, “whose end, both at the first and now, was and is, to hold,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 (3.2.21-23).也可用III.ii.23,分别表示第三幕第二场第23行.这里的括号夹注表示引文来自剧本第三幕第二场的21至23行。(注意标点的使用。)

b. 在引用诗歌时应标出引文的节、行,如:

When Homer’s Odysseus comes to the hall of Circe, he finds his men “mild / in her soft spell, fed on her drug of evil” (10.209-11).这里的括号夹注表示引文来自诗歌第10节的209至211行。对不分节的诗第一次引用时应说明括号里标的是行数,使用“line”,以后的引用则不需再说明。例如:

第一次引用:(lines 5-8)

以后的引用:(12-13)

c. 在引用有章节、分册的小说的时候,应标出引文所在的页码、册数、章节,如:

One of Kingsolver’s narrators, teenager Rachel, pushes her vocabulary beyond its limits. For example, Rachel complains that being forced to live in the Congo with her missionary family is “a sheer tapestry of justice” because her chances of finding a boyfriend are “dull and void” (117; bk. 2, ch. 10).例子里的括号夹注表示引文来自该书第二册第十章的第117页。(注意标点和缩略语的使用。)

d. 在引用《圣经》、《可兰经》等经典文献的时候,应标出引文的篇、章、节,如:

Consider the words of Solomon: “If your enemies are hungry, give them food to eat. If they are thirsty, give them water to drink” (Bible, Prov. 25.21).例子里的括号夹注表示引文来自旧约《圣经》的《箴言》篇第25章第21节。《圣经》各篇的缩写有标准的写法,因而使用时应该注意核对。

13) 对引语文字的更改

直接引语如出现在正文中间,使用引语的句子不得违反英语语法,不得出现“句中句”。为了使含直接引语的句子合乎语法,往往有必要对引语的文字作一定的更改。如果要删除引语中个别词句,可以用省略号(ellipsis“…”)取代删除的词句。如果要加入或者更改个别单词或者词组,则可以将需要加入或者更改的单词或词组放在方括号(square brackets“[ ]”)以内。例如:

删除词句:

He stated, “The ‘placebo effect,’ ... disappeared when behaviors were studied in this manner” (Smith, 276), but he did not clarify which behaviors were studied.

添加词组:

Smith (276) found that “the placebo effect, which had been verified in previous studies, disappeared when [his own and others’] behaviors were studied in this manner.”

—无论删改还是添加字词均不得变更引语的原意。

—注意:如果删除是在句内,应该空一格以后再加省略号。如果删除是在一句整句以后,则应在该整句最后的标点(句号、问号或惊叹号)不空格直接加省略号。省略号应该用三个句点。

14) 脚注的使用

在MLA的规范里,脚注只应在下列两种情况中考虑使用:

(1)提供有一定重要性、但写入正文将有损文本条理和逻辑的解释性信息;

(2)提供因篇幅过大不宜使用括号夹注注明的文献出处信息。

4. 参考文献在正文后的著录:

1)GB/T7714规定,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标志符号如下:

. 用于题名项、析出文献题名项、其他责任者、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项、专利文献的“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项、获取和访问路径以及著者-出版年制中的出版年前。每条文献的结尾用“.”号。

用于其他题名信息、出版者引文页码、析出文献页码、专利国别前。

用于同一著作方式的责任者、“等”或“译”字样、出版年、期刊年卷期标志中的年或卷号、专利号科技报告前。

// 用于专著中的析出文献的出处项前。

( ) 用于期刊年卷期标志中的期号、报纸的版次、电子文献更新或修改日期以及非公历纪年。

[ ] 用于文献序号、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的引用日期以及自拟的信息。

/ 用于合期的期号间及文献载体标志前。

- 用于起讫序号和起讫页码间。

2)正确著录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

按照参考文献的著录对象来划分,GB/T7714将参考文献分为专著、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专利文献、电子文献6大类型。文献类型标志如下: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会议录包括座谈会、研讨会、学术年会等会议的文集;汇编包括多著者或个人著者的论文集,也可标注为M。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如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电子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标志是必备的著录项目。著录文献时应尽可能准确区分,并正确著录。

3)文后参考文献中数字的著录

第一:卷期号、年月顺序号、页码、出版年、专利文献号等用阿拉伯数字。卷号不必用黑体。页码专利文献号超过四位数时,不必采用三位分节法或加“,”分节,国外专利文献号中原有的分节号“,”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删去。

示例1:年,卷(期):页 2005, 10(2): 15-20

示例2:年,卷:页 2005, 35: 123-129

示例3:年(期):页 2005(1): 90-94

示例4:年(合期号):页 2005(1/2): 40-43; 2005(10/11/12): 65-70

第二:出版年或出版日期用全数字著录;如遇非公历纪年,则将其置于“( )”内。

第三:版本中的著录采用阿拉伯数字、序号缩略形式或其他标志表示,第1版不著录。

示例1: 3版 (原题:第三版或第3版)

示例2:5th ed. (原题:Fifth edition)

示例3:2005版 (原题:2005年版)

4) 责任者的著录方法

①同一文献的责任者不超过三个人时全部照录;超过三个人时只著录前三个人,后加“,等”,外文用“,et al”,“et al”不用斜体。

②责任者之间用“,”分隔。

③责任者姓名的著录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格式。欧美著者的名可以用缩写字母;如果采用中译名,可以只著录其姓,但对同姓不同名的著者,还需记录其名。

示例1:Einstein, A.(原题:Albert Einstein)

示例3:Zhen, G. M. (原题:Zhen Guangmei

④需要著录责任者的责任。

示例:陈浩元主编.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

⑤不要求著录责任者的国别、所生活的朝代。

⑥机关团体名称应自上至下分级著录。

示例1: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原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示例2: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ivilEngineering(原题: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StanfordUniversity)

<!--[if !supportLists]-->5)<!--[endif]-->可做变通处理的著录项目

①在某一条文献的责任者不明时,文献表中可省略此项,直接著录题名。

②无出版地时可著录为:[出版地不详]或[S.l.]。

示例1:[出版地不详]:三户图书刊行社, 1990

示例2:[S.l.]: MacMillan, 1985

③无出版者时可著录为:[出版者不详]或[s.n.]。

示例1:昆明: [出版者不详], 2005

示例2:New York: [s.n.], 2001

④未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出版项可按“保存地:保存单位,保存年”顺序著录。

示例1: 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04

示例2: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Depart.ofPhys., 2005

⑤当文献中载有多个出版地或多个出版者时,只需著录第一个出版地或出版者。

⑥联机文献的出版年根据更新或修改日期著录;倘若无更新或修改日期时,则可著录引用日期,并将其置于方括号内。

⑦如果专著被作为阅读型和推荐型参考文献引用,“引文页码”这一著录要素可以不著录。

6)几种主要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1: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15-18.

示例2:

[2] Samovar, L.A. et al.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 2d ed.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57-159.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1:

[3] 陈东晓.浅议建构主义对东亚安全前景的再认识[J].国际观察, 2000, (4):36-38.

示例2:

[4] Pu, J. Z. A survey of Chinese learner’s use of English verbs in grammatical and lexicalpatterns [J].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2000, (1): 24-44.

C.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1:

[5]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 1998-12-25(10).

示例2:

[6] Literacy on thejob [N]. USA Today, 1988-12-27(6B).

D.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1:

[7]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cajcd.cn/pub/wml.te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8]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History ofOCLC [EB/OL]. http://www.oclc

.org/about/history/default.htm. 2000-01-08.

著录网络出版物必须标明出版物的上传日期和论文撰写人上网查询的日期(date of retrieval),标明网址。条目中网址如需断开换行,必须在“/”之后或者“.”之前,网址中不得出现空格。

E.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标志类型].析出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针对电子文献)

示例1:

[9] 白书农.植物开花研究[M] //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46-163.

F. 报纸、期刊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标志类型].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针对电子文献).

示例1:

[10] 周桂莲,许育彬,杨智全,等.认清市场形势 化解“学报情节”: 我国农业学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编辑学报, 2005, 17(3): 209-211.

[11] 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 2004-04-12 (14)[2002-03-06].http://www.bjyyouth.com.cn/Bqb/20000412/.

G.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获取和访问路径(针对电子文献).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示例1:

[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 01128777.2[P/OL].http://211.152.9.47/sipoasp/zljs/. 2002-03-06[2002-05-28].

7)参考文献著录注意事项

①引用的文献要求是自己亲自阅读的原始报告或原著,避免引用像文摘、综述之类的二、三手文献。

②属于公众熟知的教科书、工具书之类一般不必引用。

③内部资料、会议汇编等非正式出版物由于交流范围有限,不宜引用。

④参考文献篇目一般也不宜太多太杂要适当精选,一般论文可选10篇左右。

⑤参考文献引用越新,就越能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成果。

⑥参考文献的撰写格式要规范,著录参考文献要使用英文输入法下的标点符号

⑦参考文献排列顺序一般是按首字母排列。


4.2.3装订

在毕业论文的左侧按以下顺序装订:

1.封面

2.作者声明

3.目录

4.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5.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6.正文

7.注释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谢辞

11.封底

4.3撰写步骤

4.3.1拟写提纲

拟定提纲要项目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要从全面着眼,权衡好各个部分。

4.3.2 撰写初稿

1.初稿的内容尽量充分丰富,以方便修改定稿。但要防止一味地堆砌。

2.要合乎文体规范。文句力求精练简明,深入浅出,通顺易读,避免语法错误和口语化。

3.要写得干净、清楚。初稿四周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于进行增、删、改、换等。

4.3.3 修改定稿

1.修改观点:一是观点的订正,看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若干从属论点是否偏颇、片面或表述得不准确;二是观点的深化,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雷同,有无深意或新意。

2.修改材料:通过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文章中支持和说明观点的材料充分、精练、准确而又鲜明生动。

3.修改结构: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作部分的调整。一般应修改以下几个方面: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有较大的差异;层次不够清楚,前后内容重复或内容未表达完整;段落不够规范,划分得过于零碎或过于粗糙,或归类层次不合理;结构环节不齐全,内容组织松散。

4.修改语言:包括用词、组句、语法、逻辑等。作为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根据这一基本要求,语言的修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把不准确的改为准确的;把啰嗦、重复的改为精练、简洁的;把生涩的改为通俗的;把平庸的改为生动的;把粗俗俚语改为学术用语。

第五章毕业论文的成绩考核

5.1 毕业论文的评阅

5.1.1 指导教师评阅

1.指导教师应根据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面、认真地评阅,并按百分制给出评阅成绩。

2.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结合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的工作表现、论文工作量、外语水平及论文质量等,写出评语。

5.1.2 评阅人评阅

1.在答辩前,各答辩小组组织评阅人根据毕业论文评定标准评阅毕业论文,并按百分制给出评阅成绩,同时写出评语。

2.评阅人必须具有指导教师资格。

5.2 毕业论文的答辩

毕业论文完成后,系组织答辩,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在毕业论文答辩前,系成立答辩委员会。

5.2.1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1.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由系答辩委员会组织并主持,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

2.根据需要,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由3~5人组成,设组长1人(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秘书1人。各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3.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成员必须由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4.毕业论文答辩建议采用“回避制”。即指导教师不参加对自己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

5.2.2 答辩委员会的职能

1.审定学生毕业答辩资格。

2.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于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开始一周前确定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成员及各答辩组组长、成员名单与答辩时间、地点并报教务部备案。

3.公布答辩时间、地点和答辩学生姓名一览表。

4.组织并主持全系答辩工作。

6.审查各答辩小组对毕业论文的评定成绩。

7.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参加答辩。

5.2.3答辩工作程序

1.答辩小组组长宣布毕业论文答辩开始,并宣布答辩小组成员名单。

2.答辩人报告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3.答辩小组提问,答辩人就所提问题进行回答。

4.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答辩情况等确定成绩、写出评语。

5.记录人要认真做好答辩记录。

5.2.4答辩时间要求

1.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答辩包括学生报告和答辩提问。

2.学生报告时间一般为5分钟,简要报告以下内容:课题的目的、要求及其意义;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依据和主要方法;成果及对任务完成情况;体会和改进建议等。

3.答辩时间一般为5分钟,答辩委员会成员的提问要侧重选题关键的内容:有关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鉴别学生独立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的问题。

(答辩表格见附件D2-3)

5.3 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5.3.1 评定方法

1. 采用结构分评定总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的评分组成,三部分的比例分别为50%,20%,30%。

2. 采用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3.优秀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0%以内,良好的比例控制在40%以内,中等的比例控制在30%以内、及格和不及格在20%以内。

5.3.2 评定要求

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

1.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2. 实事求是。

3.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考虑。

4.评分时既要看学生上交的材料,也应考虑学生在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的表现。

5.3.3 评分标准见附件D.1

第六章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

6.1 组织领导

1.系主任对全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负责,制定负责的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助理具体指导和执行。建立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

负责人:主任;

成 员:系主任助理、各教研室主任、教务员。

教务员负责具体管理事务。

6.2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职责:

1. 贯彻执行学院有关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始前公布本学院本年度毕业论文工作细则与时间安排,对本系毕业论文工作负责。

2. 组织对初次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教师的培训工作。

3.负责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培训工作。

4.组织审定全系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参加毕业论文资格、确定指导教师和学生名单。

5. 组织检查本系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6. 组织、审定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各答辩小组,按学院要求组织、安排毕业论文答辩具体工作。

7. 组织评选本系优秀毕业论文。

8. 进行本系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填写有关统计数据和表格。

9. 做好毕业论文文件的归档工作。

6.3 工作程序

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七至八学期进行,特殊情况亦可适当提前,但毕业论文时间严格按教学计划执行。

6.4 文档管理

1.统计报表:毕业论文选题选定后,填写《毕业论文课题选题情况统计表》(见附件C1)于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到教务部备案。

2.电子材料报送: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把《毕业论文情况汇总表》数据库(见附件C2)及毕业论文电子文本(根据答辩中答辩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后的电子文本)汇总光盘,于放假前报教务部备案。

3.总结报送: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进行自评和总结。并将自评结果和总结报告以书面形式于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一周内交教务处部存档。

4.优秀论文报送:按2%的比例选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并填报《院级优秀论文推荐表》(见附件D6),于每年的9月20日前报教务部。

5.毕业论文存档: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将毕业论文收交系统一保存,保存期一般为五年。

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建议

工作程序

参考日程

负 责 人

1

准备工作

第七学期中期

系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等

2

指导教师确定题目,报系审批

第七学期12~14周

助理、教研室主任、教务员教务员

室主任等

3

公开题目,学生报名,双向选择

第七学期15~16周

助理、教研室主任、教务员

4

下达任务书

第七学期17~18周

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等

5

课题调研

第八学期第1~2周

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等

6

开题报告

第八学期第3周

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等

7

论文的撰写

第八学期第3~9周

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等

8

中期检查

第八学期第6~7周

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等

9

结题

第八学期第10~11周

助理、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等

10

答辩

第八学期第12~14周

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等

11

成绩审定

答辩结束后一周内

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等

12

工作总结

答辩结束后一周内

主任、助理、分管教研室主任

13

院级优秀论文评选和推荐

每年的9月20日前

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等

注:本表的时间只做参考,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关闭窗口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100号   传真:0535-6915078   招生咨询:0535-6915009

鲁ICP备17042781号-3   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05号   维护:烟台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您是第 位访问者,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