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金秋十月,新学期已悄然度过一个多月。您的孩子已逐渐适应校园的学习节奏,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在社团中探索兴趣、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收获友谊。作为陪伴学生成长的校园伙伴,外国语学院学生会在关注他们学业进步与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格外重视孩子们这段“适应期后的心理健康”——毕竟,平稳的心态,才是他们从容应对大学生活挑战的底气。
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部分同学已顺利融入校园,但仍有一些孩子面临“成长的小烦恼”:有的同学在专业课难度提升后,因暂时跟不上进度而产生自我怀疑;有的同学在平衡社团工作、班级事务与个人时间时,常感到分身乏术;还有的同学虽表面适应了集体生活,却在独处时仍会因思念家人、困惑未来方向而情绪低落。这些并非“问题”,而是大学生从“适应”走向“稳定”的必经过程,需要我们用细心与理解,为他们搭建情绪的“避风港”。
作为贴近学生的学生组织,新学期以来,我们已通过多种方式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我们开展了“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邀请高年级同学分享“如何应对学业压力”“如何调节情绪”的实用方法;设立了“心理互助驿站”,每周定期开放,让有需要的同学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倾诉困惑、获得陪伴;同时,我们也持续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保持联动,及时为有需求的同学提供专业咨询的对接服务,确保他们在需要时能快速获得帮助。
但孩子的心理健康呵护,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的“温暖呼应”。在此,我们想向您分享几点沟通建议:一是多关注“情绪信号”,少聚焦“结果对错”。当孩子提及“课程难”“事情多”时,先回应“听起来你最近有点辛苦”,而非立刻追问“为什么别人能做好”,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评判;二是多给予“自主空间”,少传递“焦虑期待”。不必频繁叮嘱“要考高分”“要多拿奖”,可以试着问“最近有没有觉得开心的小事”“有没有想尝试的新方向”,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表现如何,您的关心始终围绕着“他本身”,而非“他的成绩”;三是多保持“温和联结”,少使用“说教模式”。不必每次沟通都围绕“学习”“未来”等严肃话题,偶尔分享家里的日常、您工作中的小趣事,甚至聊聊孩子喜欢的影视、音乐,让沟通从“任务式叮嘱”变成“朋友式分享”,这样孩子才更愿意主动向您敞开内心。
家长朋友们,大学生的心灵就像一片需要守护的晴空,学校的努力是驱散乌云的微风,家庭的关爱是照亮天际的暖阳,只有两者相融,才能让这片天空始终澄澈明亮。未来的日子里,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会持续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理动态:若发现孩子有持续的情绪低落,会第一时间与您沟通;若收到孩子关于家庭沟通的困惑,也会耐心引导他们表达想法。同时,我们也希望您在与孩子相处中,若察觉他们有难以排解的压力,能及时联系学院学生会或辅导员,让我们家校同心,共同帮孩子化解困扰。
最后,衷心祝愿您和家人身体健康、生活顺遂!也愿您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校园时光里,既能在学业上稳步前行,更能在心灵上向阳生长,收获一段充实而温暖的大学旅程!
外国语学院
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