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菁怡,烟台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2023级日语专业学生,现任外2303-1班团支书。曾获得2024年烟台理工学院琴心之辩辩论赛冠军;2023--2024学年中被评选为“”优秀共青团干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校级铜奖;日本语能力测试N2证书;烟台理工学院2023-2024“社会公益先进个人”;烟台理工学2023-2024学年祥隆奖学金;2023-2024学年,荣获烟台理工学院“优秀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敏学杯”山东省总决赛二等奖;获得2025年烟台理工学院琴心之辩辩论赛“亚军”;外国语学院团总支 2024年度共青团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山东省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科技翻译(日译中)三等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科技翻译(中译日)三等奖;“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校级铜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营销模拟决策赛道山东省级总决赛二等奖;2024-2025学年获得烟台理工学院“优秀学生标荣誉称号”。
奖项的意义
回顾大学历程,我所获得的奖项涉及外语技能、学术竞赛、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它们于我而言,既是过往努力的见证,也构成了我探索不同可能性的成长地图。其意义不在于一纸证书,而是在于过程中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与认知的深化。
奖项背后的故事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的经历最为刻骨铭心。这项赛事对选手语言功底、知识广度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其备赛过程是一场对心智的全方位锤炼。我曾一度陷入困境,苦于如何用日语精准阐释“科技创新”这类宏大的时代命题。在反复打磨讲稿的过程中,我最终领悟到,其根本在于将宏大叙事融入微观视角。于是,我尝试从身边人的真实故事切入,让论述变得可感可知。这次备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的最高境界,在于成为沟通思想、促进理解的桥梁。这份收获,价值远在奖项之上。
学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
作为一个语言类的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克服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障碍。在日语学习初期,我曾面临“哑巴日语”的窘境,即具备一定的应试能力,却难以在真实场景中流畅沟通。为突破这一瓶颈,我制定了系统性的提升策略:我在日常环境中主动开始用日语开口表达;我通过录音反复打磨发音与语调,审视每一个细节;我更主动投身于“琴心之辩”等辩论赛赛事,锻炼即兴思维与精准表达。这段经历让我深信,能力的突破始于直面短板,成于持续且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 正是这种历练,为通过日语N1考试以及在各类外语竞赛中取得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结合我的切身经历,我认为以下几项核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是培养自己专业深潜与主动建构的能力。语言学习需超越课堂,主动通过原版影视、广泛阅读与学科竞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真正的语言能力体现在与世界的深度对话中。其次是培养跨界融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应积极打破专业壁垒。我参与商业精英挑战赛的经历证明,当日语能力与营销、管理知识碰撞,能催生独特的竞争优势,解决更复杂的现实问题。最后是培养高效管理与持久执行的能力。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有时可能无法避免多任务的时间冲突问题,因此,如何平衡多重角色依赖于清晰的规划。我通过每周任务清单与优先级管理,得以在学生工作、专业学习与各类竞赛间找到平衡,确保每一项承诺都能高效落实。
在校规划
学校赋予我最宝贵的财富,是“勇于尝试、支持探索”的开放平台。无论是学院提供的优质竞赛资源,辅导员老师们的悉心指点,还是班级与社团中形成的协作氛围,都为我创造了无限的成长可能。对于校园生活与未来发展,首先是深化专业应用。在现有日语基础上,我将致力于提升商务日语、科技笔译等领域的专业应用能力,并计划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次是拓展实践维度。我将继续在外语赛事中挑战自我,同时利用寒暑假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企业实习或国际交流项目,在实践中检验和融合所学,为从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做好充分准备。




















外国语学院
2025年11月10日